连江口

  • 发布时间:2018-11-16 14:13:16
  • |
  • 作者:英德市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2826次

    连江口镇位于英德南部,北江、连江交汇处。东与下石太镇毗邻,南与黎溪镇相连,西与水边镇、西牛镇相接,北与石灰铺镇、大站镇、英城街道接壤。面积约340平方公里。辖连江口、城樟等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,连樟、南坑、三井、银坑、初溪、小舍、下步、严村、红溪等9个村民委员会,2010年总人口36563人。现有邓、黄、王、吴、龚、陆、邝、谢、袁、陈、曾、榻、卢、罗、李、张、刘、何、朱、林、傅、冯、赖、肖、周、范、杨等姓氏。

  连江口镇以高丘陵地貌为主,东南部一部分属山地(中山),北部有部分山地(低山)。地势东高西低。自然土壤为花岗岩风化而成。

  连江口镇盛产的青麻石(原称连州青)是闻名东南亚的建材用石。花岗石、硫铁矿、硫磺旷储量丰富,还有稀土、钨等10多种矿产。

连江口镇古称涯水。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至今,行政区域名称先后变更为怀厚图、大小樟乡、连樟乡、连呔乡、连江乡、人民公社。1983年撤社设连江口区,1987年4月撤区设连江口镇,是广东省中心镇之一。2003年8月,原黄岗镇高山村并入,连江口镇面积扩大到377.8平方公里。

  新中国成立前,工业只有一些手工业和船运业。新中国成立初,城镇有2间私人船厂,20世纪50年代公私公营后,分别在皇城口和小舍运输社设立船厂。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铁器社、竹器社、木器社、伞杆厂。近年引进的鸿泰浮法玻璃项目工程建设总体顺利,第一期工程600吨、900吨两条生产线完成投资10.2亿元,现进入设备调试准备投产阶段。

  历史上连江口镇是竹木柴炭的产区,盛产用材林、经济林、笋竹、蒿水竹,是当年珠三角的竹木柴炭的主要供给地。竹木柴炭亦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。木材制品、铁器制造、捕鱼业、石艺业(包括石磨,建筑石材,石雕工艺)是连江口的传统工农业,至今仍发挥着作用。

  连江口镇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,是中原人二次迁徙入粤之要地,往来客商云集。自1896年粤汉铁路兴建到京广大动脉的形成,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银(盏)英(德)公路

建成后,陆路运输逐渐取代水路运输业。

  改革开放后,连江口加快了乡村公路建设。至2010年,环库路全面实现硬底化,实现村村通公路。武广高铁、广乐高速公路贯通本镇,高速公路出入口设在本镇下步白沙洞。全镇共建水电站13座,总装机容量3250千瓦,建11万伏变电站1座。

  清康熙年间在怀厚图(现下步)设怀厚义学,道光年间在大樟口设大樟私塾。2010年,全镇有初级中学1问,小学6问。

  连江口风景名胜还有浈阳峡,两岸高山屹立,峭壁险峻,水势汹涌,有丰富的人文景观,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(具体内容见本书“风景名胜”之“自然风光”篇)。

  连江口地方特产有浈阳牌系列农副产品(笋干、鱼干、沙糖橘)、木材、花岗石、蒿水竹。连江口溪涧多,水质清淳,河鲜种类多,味道鲜美,以桂花鱼、鲳鱼、河鲶、白鳝、骨鱼、黄骨鱼、河虾、水鱼、大沙鳖、马面骨、和顺鱼、边鱼等最为出名。

  连江口文物古迹有万人城遗址、风火台遗址、峡山铺子遗址、浈阳古栈道、窑头坝古窑、苏联吊桥桥墩、小舍遗址、下步遗址。

  连江口历史人物有萧申,怀厚人,康熙五十六年(1717年)丁酉科举人,官至唐县知县。

  李英铨( 1877-?),字镜衡,毕业于广东法政学堂政治科,民国成立后被选为广东议会议员。1913年、1917年两次当选为国会参议院议员;李焕章(1911-?),毕业于北平民国大学,经济学士,1935年春至1946年7月任英德县立初级中学校长,历任国民党英德县党部书记长、英德县临时参议会议长、省参议会参议员、省教育会理事、省民众运动委员会委员。

  连江口民俗风情有渔民习俗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