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口

  • 发布时间:2018-11-16 14:09:40
  • |
  • 作者:英德市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3269次

    沙口镇位于英德东北部,是英德、翁源、曲江三地交汇处。东与东华镇、翁源县毗邻,南与望埠镇、东华镇相连,西与英红镇接壤,北与韶关市曲江区交界,总面积为316平方公里。辖沙口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,红丰、平峰、江溪、洲西、冬瓜铺、清溪、官坪、高桥、园山、新建、石坑、蕉园、群英等13个村民委员会。2010年总人口为48134人。现有马、邓、孔、苏、黄、李、陈、蓝、刘、梁、吴、罗、张、廖、朱、范、袁、卢、潘、钟、付、周、许、叶、赖、江、林、王、谢、华、杨、谭、郑、毛、黎、肖、吕、温、古、练等姓氏。

  沙口地势东西高,南北低。东起雪山峰,南至冬瓜铺西六厂村,西至黄洞山,北至洲西村。东西相距25公里,南北长20公里,圩镇位于中部。东部海拔1379米高的雪山嶂主要以灌木为主,西边的黄洞山多为茂密的森林。北江河自北向南穿过,两岸以水田和低于海拔50米的丘陵山岭为主。

  农业主要种植水稻、花生、红瓜子、甘蔗、蚕桑、大豆、柑橘等,矿产资源丰富,其中尤以石灰石、黏土、硫铁矿、河沙等突出,储量大、品质好。同时还有其他矿产资源如锰矿、金矿、硅矿、石英砂矿及闻名中外的英石等。

  沙口建置于明洪武二年(1369年)。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设捕属仁义都上隅图,捕属仁下都清溪黄图、清溪地图、清溪客图、石坑图、蕉园图、签石图、塔桥图,捕属德冈都园风高图。清道光十六年(1836年)设上隅乡、石坑乡、蕉园乡、签石乡、塔桥乡、清溪乡、园风高乡。宣统三年(1911年)设沙口乡。1958年与望埠、横石塘两地同属东风人民公社;1959年4月改称望埠人民公社。1961年5月望埠人民公社分出沙口,成立沙口人民公社。1983年7月撤社设沙口区,1987年4月撤区设沙口镇。

  自20世纪50年代末,一批省属工矿企业先后落户沙口,有英德硫铁矿井冲角分矿和沙口分矿、广东省铁合金厂、国营沙口农场、国营长江坝林场、广州铁路局冬瓜铺采石场、韶关钢铁厂采石场。同时,沙口镇还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富余的劳动力,1987年开始,先后建起了6间水泥厂和小水电站32个,年均发电量为2800多万千瓦时,比较好地解决了用电和供电的问题。2003年以来,引进了30家劳动密集型的针织厂和1 1家大型企业。

  沙口水陆交通便利。1998年8月8日,被誉为“粤北乡镇第一桥”的沙口大桥建成通车,彻底解决了两岸群众交通问题。省道1951线于2005年全部铺上了水泥,先后新修建好英(德)坑(口)公路、云(岭)沙(口)公路、江(溪)洲(西)公路。2010年,全镇通往各村(居)委和大部分自然村的道路已经实现了硬底化。京广铁路、武广高速铁路、北江河等均从本镇辖区内穿过,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,广乐高速公路在本镇境内设有进出口。镇境内设有2个货运火车站、1个铁路物流中心、2个水运码头。

  重教化。清朝办有“育才书院”。1960年后,备村都办起了小学,后来设立了附设初中,农业中学。现有初中1间,中心小学1间,教学点若干,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间,学前教育幼儿园3间。2004年,沙口成为清远市首批两个教育强镇之一。

  新中国成立前,沙口镇是地方病流行地区,也是血吸虫疫区。经过多年治理,1985年由省专家验收合格,宣布消灭血吸虫病。

  沙口镇于2006年,在圩镇新区投入200多万元,建成英德市唯一的省山区一级文化站和文化广场。2011年将其改造成镇文化公园。

  沙口主要旅游景点有充满乡村风情的菜花峪农业生态旅游景区、林业原生态旅游的黄洞山水库和滑水山。

  沙口地方特产有红瓜子,皮薄肉厚,颗粒饱满,色泽鲜艳,远近闻名,是沙口镇传统农业的一大品牌;小江螺,产于小江山一带的深山小溪,体长尾尖,无污染,肉质鲜美。

  沙口文物古迹众多,其中位于清溪村北江河畔的史老墩遗址于200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。其他的如狗了冲遗址、潮水寺及碑刻、南朝罗田岭墓群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。沙口镇还保留着典型的客家建筑楼群,目前保存较好的有新建村的杨塘,江溪的城头,红丰的三角楼,园山的罗田。

  沙口民俗风情别具特色,其中“闹花灯”是从中原地区传人英德的民间舞蹈。

  滑水山居住着新中国成立前由当时石牯塘搬迁来的少数民族——瑶族。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,但有本族的语言、服饰和风俗,目前,沙口的瑶族只保留本族的语言。部分瑶民已经搬迁到汉人居住的地方安家落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