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牯塘

  • 发布时间:2018-11-16 14:27:25
  • |
  • 作者:英德市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3882次

   石牯塘镇位于英德西部,东接石灰铺镇、横石塘镇,西邻大湾镇,西北与波罗镇,北连乳源瑶族自治县、曲江区,南与洽洗镇接壤,面积335平方公里。辖石牯塘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,三联、石下、八宝、尧西、黄洞、长江、永乐、石小、沙坪、萤火、鲤鱼、联山瑶族12个村民委员会。2010年,总人口35397人,其中瑶族同胞521人。现有郭、张、梁、陆、李、高、成、陈、黎、黄、麦、冯、王、邱、龚、潘、罗、朱、叶、钟、郑、文、江、丘、杨、侯、傅、刘、谢、赖、彭、程、曹、林、谭、何、杜、吴、曾、余、邓、苏、邵、赵、邝、晁、巫、吕、袁、蓝、岑、范、祝、薛、莫、周、欧、蓝、邬、卜、阮、夏等姓氏。

  石牯塘建置于明洪武二年(1 369年),辖尧山、鲤鱼、陈瑶、黎瑶图乡。清光绪十二年(1886年),属含属总局,辖尧山、鲤鱼乡。清宣统三年(1911年)改称为尧山、鲤鱼乡。民国29年(1935年)属英德县第二区署,辖尧鲤乡。新中国成立后,行政区域先后有尧鲤乡人民公社、红旗人民公社、石牯塘人民公社、石牯塘区公所。1987年4月至今称石牯塘镇。

  石牯塘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状,山地、林区面积占全镇三分之一,盛产冬菇、木耳、灵芝。东南以丘陵盆地为主,是水稻、花生、竹笋、水果、蚕桑、蔬菜、甘蔗、塘鱼的生产基地。

  石牯塘风景名胜有英德大草原天门沟景区;锦潭风景库区(详见“风景名胜”之“自然风光”)。

  石牯塘地方特产有石牯塘绿茶,1987年被评为省优产品,1991年获第二届中国抗衰老优化产品金奖和中国美食优化科学金奖,1992年获省优产品;1989年红碎茶二号被评为全国优质茶,1992年评为省优质红茶。

  石牯塘文物古迹有石下村,坐落在雄奇壮观的八宝山麓,村中多处设有门楼,小巷设有匣门以防盗防敌。巷道用鹅卵石和青石板铺成,由4间祠堂、2座古楼、1座四方围楼和3眼门口塘及周围2000多间房屋组成,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村落。万善院(寺)遗址及碑刻,位于石下村雷劈石,记录了石牯塘在明代的文明史。尧山冶炼遗址,位于八宝村尧山,为宋代冶炼遗址。废墟上有大量铁渣堆积、遗留残炉及宋代陶、瓷器残片。雷劈石山摩崖石刻,山上曾建有天星寺,现存有石刻2方(详见“文物撷珍”之“摩崖石刻”)。  “金枝玉叶之斋”牌匾,现在永乐村大郭屋祠堂,是宋朝庆历年间郭士章驸马爷题立。

  石牯塘革命史迹有石下革命烈士纪念碑,为纪念石下革命根据地献身的烈士,1968年5月由石牯塘人民公社建设;2008年10月由市、镇、村联合进行了重建。

  革命史迹有石下革命烈士纪念碑,为纪念石下革命根据地献身的烈士,1968年5月由石牯塘人民公社修建;三联革命烈士纪念碑,为缅怀三联大成屋保卫战的烈士,1 995年5月由石牯塘镇政府修建;鲁基山革命烈士纪念碑,为纪念解放石牯塘人民、中越自卫还击战而献身的烈士,1997年10月由石牯塘镇政府修建。

  石牯塘重要历史事件有大成屋保卫战(详见第五章《近现代革命斗争史》)。

  革命烈士有成炳才(1919 -1949年),三联村大成屋人。1945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,1948年参加革命武工队。1949年7月,在革命根据地大成屋保卫战中,与国民党正规军及当地反动武装激战三昼夜,壮烈牺牲。

  朱光帛(1959 -1979年),永乐村滨江人。19岁应征入伍,1979年3月22日,在中

越自卫还击战中不幸被敌人火炮击中,为国捐躯。